历史上的某一个朝代,经济是否繁荣?某一位皇帝在位有多长时间?当政的时候,国家是否兴盛,百姓是否富足。光看官方书写的史书是不行的,有倾向性。参考野史也还是不够,野史多不可考。那么铜钱就可以提供史据! 
铜钱发行量的多寡可以反映朝代的兴衰。唐太宗李世民(公元599-649)离现在已经1000多年了,但是他在位时施行的"贞观之治"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!他的玄孙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实现了"开元盛世",其时铸造的开元通宝,直到今天,仍存世量巨大。收藏市场上佳品相的一枚开元通宝也就标价几元钱吧。然而任何一枚近代的太平天国铜钱,市场价值都超过了开元通宝。这反映了一个事实,就是在唐开元年代,真是的"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"的一派盛世景象! 当然,也可以从铜钱的规格与铸造工艺以及原材料的好坏,来分辨某个朝代某个皇帝在位时国家是否富强!清朝十位皇帝所铸造的铜钱就是最近也是最典型的例子!清早期国力仍然强盛,顺治、康熙、雍正三代所铸造的铜钱,形制规整,钱文俊美,分量充足,外径大约27mm,而从乾隆中期开始,国力开始走下坡路,铜钱所用材料越来越少,直径也就越来越小,钱文往往是工匠任意书写,五花八门,有的甚至异常丑陋。到了宣统皇帝在位时,铜钱已小至人民币一分钱硬币大小,材质非常低劣,含铜量很低,铜钱发脆,容易生锈破碎。 
铜钱的铸造工艺往往反映了当时朝代的冶金工艺发展水平。最早的铜钱自然是青铜的,铜、锡、铅的合金,熔点低容易冶炼,但是易生锈,易碎裂。后来随着冶金工艺的进步,改为黄铜合金,就结实得多了!如今可以经常见到被手摸打磨得光亮照人的清朝早期的顺治通宝,而青铜质铜钱,手摸多了却会碎裂损坏。 
钱文的演变也可以为中国文字的进化提供证据。最早的钱文是大篆,后来是小篆、隶书、行书、楷书。宋朝的同一年号的"至道元宝"往往同时有真书(一种楷书)、行书与草书三种,而宋以后则只见楷书了。在强盛朝代所铸造的铜钱的钱文往往是很俊美的,不乏大书法家的作品。譬如宋徽宗赵诘的瘦金体书"大观通宝"。如果是战乱年代,往往由工匠代劳,钱文的书法水平就可想而知了。 
钱文的演进甚至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融合。元朝与清朝初年的铜钱都是少数民族文字的钱文(元八思巴文与清满文),而后期则渐渐采用汉字。钱文演变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过程。 
根据铜钱的发现地点与表面特征,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铜钱所使用的年代的风俗习惯与社会风情。一枚经过火烧的埋在某个年代的土层里的铜钱(表面呈现红黑色)也许可以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;而一枚误入河底流沙的表面镀上了"沙金"的铜钱也许可以证明这条河流曾经是繁华的通商水道;而一面完好如初,另一面磨成光板的铜钱,也许可以证明它曾经在民间被用做箱子的锁扣;铜钱被穿了四个眼的几乎可以肯定曾经被用作祭祀;打上水纹印记的则是商人乘船出发前祈祷平安用的;而压在古建筑大梁两头的铜钱是辟邪的…… 除了官方流通的铜钱以外,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钱,譬如宋朝的铁钱(官铸,仅限于四川境内流通),譬如农民起义军的铜钱,譬如民间私铸的"假钱",譬如有特殊用途的花钱,极罕见的有非铜质的"铜钱",譬如有象牙制的、木制的、白铜制的、锡制的、银制的、金制的等等。
每一枚铜钱都有一个故事,等待你去发掘。如果你是有心人,请耐心地去听,它会告诉你很多很多。 转自铁血论坛
全文(静态页面,访问速度N快)类似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