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你对“什么是设计模式”已经有了感性认识,也许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要学习设计模式呢?”原因有很多,一些非常明显,而另一些则不那么明显。学习模式最常见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其:  ● 复用解决方案——通过复用已经公认的设计,我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取得先发优势,而且避免重蹈前人覆辙。我可以从学习他人的经验中获益,用不着为那些总是会重复出现的问题再次设计解决方案了。  ● 确立通用术语——开发中的交流和协作都需要共同的词汇基础和对问题的共识。设计模式在项目的分析和设计阶段提供了共同的基准点。模式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、设计过程和面向对象的更高层次的视角,这将使我们从“过早处理细节”的桎梏中解放出来。等你读完本书的时候,我希望你将同意这是学习设计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它将改变你的思维定式,使你成为更加高效的分析人员。为了说明这一优点,我想引述一段两个木匠之间关于“如何为橱柜制作抽屉”的谈话。想像一下,有两个木匠在讨论怎样为橱柜制作抽屉。木匠甲: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制作这些抽屉?木匠乙:这个嘛,我想榫子应该这样做:在木料上直着锯下去,然后向回转45°再锯,接着再直着锯,然后换一个方向45°往回锯,接着再直着锯下去,然后……现在,你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!这段描述是不是让人不知所云?木匠乙到底给出了什么建议?细节往往就是如此!让我们试着将他的叙述画出来。这听上去像不像似曾相识的代码评审?在评审中有一位程序员这样描述自己的代码: 
然后,我在这里用一个WHILE 循环来……接着是一系列IF语句执行……这里我用一条SWITCH语句处理……你获得的是对代码细节的描述,而对“程序到底要做什么”、“为什么这么做”,你却毫无头绪!当然,正经的职业木匠可不会这样说话。真实的情形应该是这样:木匠甲:我们应该用鸠尾榫还是斜榫?看到这里的本质区别没有?木匠们现在讨论的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上的本质差异,他们的讨论层次更高、也更抽象了,从而避免了陷入具体解决方案的细节泥沼中。当木匠谈到“斜榫”时,他的脑子里已经对这个解决方案浮现出如下特征:  ● 它是一个更简单的解决方案——斜榫更容易制作。只需将制作榫的木料锯出45°斜面,然后用钉子或者木胶接合起来即可(如图5-2所示)。  ● 它更轻型——斜榫比鸠尾榫强度低。在重压下,将无法保持榫接。  ● 它不太引人注目——斜榫的一个锯面,与鸠尾榫的多个锯面相比,更不显眼。
图5-2  斜榫当木匠谈到“鸠尾榫”时,他的脑子里浮现出另一些特征。这些特征对外行来说可能并不明显,但任何一位木匠都会明白如故:  ● 它是一个更复杂的解决方案——制作鸠尾榫涉及的问题更多。因此,它的成本也更高。  ● 它不容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——当温度和湿度变化时,木材会膨胀或收缩,但是,鸠尾榫仍然能够保持坚固。  ● 它与紧固系统无关——事实上,鸠尾榫甚至不需要依赖胶水。  ● 它看上去更赏心悦目——如果制作精良,会很美观。也就是说,鸠尾榫是一个坚固、可靠、美观的榫,但制作复杂(所以成本也比较高)。所以,当木匠甲这样问的时候:我们应该用鸠尾榫还是斜榫?他真正要问的问题是:我们是应该用一个制作昂贵但美观耐用的榫,还是应该只用一个制作快速而且不美观的榫,能坚持到检查结束就行?我们应该说,木匠们的讨论其实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:他们话语表面上的层次,和谈话真正的内容,层次更高,外行听不出来,而其中含义却非常丰富。这种更高的层次就是“木匠模式”的层次,它反映了木匠眼中的真正的设计问题。在第1种情形中,木匠乙讨论的是榫的实现细节,反而使真正的问题模糊不清。在第2种情形中,木匠甲要根据榫的成本和接合性质来决定使用哪种榫。谁更有效率呢?你更愿意与谁一起工作?当我说“模式有助于提高思考层次”时,其中就蕴涵着这一层含义。从本书后面的内容中你将了解到,如果能够这样提高自己的思考层次,新的设计方法也将浮现出来。这正是模式真正的威力所在。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