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yond,一次迟到的告别  Beyond的告别巡演开始了。与很多歌迷相比,我并不感到特别伤感,1993年伴随着天才黄家驹的陨落,已经心碎过、诀别过。12年后的今天再来注销Beyond这个名字,只是一个补办的仪式而已。
  如今的坦然虽看似理性,但由于告别的乐队是那么理想主义,听着《大地》和《真的爱你》,我们仍然要感叹,Beyond让华语乐坛的摇滚和流行乐都拥有了超越以往的含义———特别是黄家驹。
  十几岁时的音乐理想让黄家驹在冥冥中与同道人相遇、碰撞、释放。从早期的灰涩轨迹,到多少崎岖理想不易的海阔天空,黄家驹时期的Beyond是励志的、人文的、悲悯的,他们的作品题材不仅包容情爱理想,更大胆直面政治、种族等种种社会问题。当香港流行歌都是爱生恨死、市井小调,摇滚乐又都是刺激耳膜的狂躁愤怒时,黄家驹用内敛的激情去探索,足以被称为一场革命。
  在那个年代,曾有多少人身处第二次香港乐队潮中却只能自娱自乐。即使旷世唯美如达明一派,也始终未能超越Beyond所缔造的乐队商业神话。如果说达明的《石头记》开启了华语歌坛诗化词风的先河,Beyond的《海阔天空》则唤醒了香港歌坛的“主旋律”意识,奏响了一种前所未有的、可以引起大众共鸣的音乐。
  一个天妒英才悲剧的重演匆匆终结了Beyond的十年光辉岁月。不可否认,失去领袖的Beyond依然是华语歌坛的一面旗帜,但Beyond三子回归性的转变却将这个名字定格在激情澎湃的记忆中、挥汗如雨的KTV包房中、行将埋葬的热血年华里。在后Beyond时代,我们已看不到林振强、刘卓辉、小美在“前世的沧桑”,在对前世的背弃中,他们渐行渐远,渐远渐行……
  好在歌坛还记得,不只是那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,也不只是一首首超越流行的经典歌曲。人们逐渐明白,家驹的遗爱不仅仅是旋律和辞藻,更是一种思想,音乐人不死的创造与开拓精神。
  此刻需要一场理性的告别,感念青春曾在纯粹的理想中传唱。摘自《环球时报》 (2005年01月31日 第二十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