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教师“举债赎校”
  新加坡两善心人挺身还债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● 潘星华  潘彦谚:去了甘肃和福建贫困地区,我有了一种强烈的理念,我要更积极赚钱,给中国贫困地区多一点援助。  
 
  新加坡虽然经济不景,但是却无阻两名善心人慷慨乐捐人民币9万3581元(新币1万9840元),给“举债赎校”的中国教师还债。  上月29日,本报《早报中国》版刊登了《干部出卖村校,教师举债赎校》一文,报道中国河南省鹿邑县的徐楼学校遭村书记卖掉,12名乡村教师借了10万元人民币的巨债,为300名差点失学的学生,保住学校。  女商人潘彦谚(50岁)阅后十分感动,决定捐款人民币7万元,并要求本报协助,把善款送到这些教师手上。  另外一名从事投资工作的陈合春(30岁),则是在跟随华文教师学习阅读本报的时候,决定捐款新币5000元(人民币2万3581元)。  经营化工原料和保健品生意的潘彦谚,受访时谦虚地表示自己并非有钱人,却觉得有必要协助中国穷乡僻壤的学生。  她说:“为了给我们家两个孩子了解这个世界仍有不少人生活在贫穷线下,我们一家人,曾经到很多偏远的地方去旅行。我们看到中国穷乡僻壤的孩子,生活的条件实在很差,如果不伸出援手,他们真的没有机会。”  潘彦谚和担任荷兰阿克苏诺贝尔集团区域总经理的丈夫陈东言,都是南洋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。两夫妻平日克勤克俭,生活朴素,却把钱都存起来做善事。  她说:“1995年我还清房屋贷款后,就决定把多余的钱,存来盖学校。我知道只要10万新币,就能到中国盖一所学校。”  不过,这个心愿到2000年才得以完成,因为她在1996年底被所属的美国跨国公司裁退,所存的钱都先拿来创业做生意,到1999年资金开始回流,她才能有所行动。
去年捐100万人民币
  去年,她就捐出100万元(人民币,下同)给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南台堡村的朝翔春蕾小学,以及福建福安市康厝乡社洋村的春蕾希望小学。  潘彦谚和她的丈夫一直都是打工仔。她说:“我们家的生活很简单,对物质享受并不太在意,所以也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,赚大钱。”  情况直到1996年,她被公司裁退,才有改观。  她说:“这个打击对我很大,我没想到我平日认真、用心工作也会被裁。我在家坐了半年也找不到工作,最后只好听丈夫的话,开始创业。”  创业之初,日子艰苦,经历过“什么都做,什么都试”的阶段后,她成为一个瑞典膨胀剂的东南亚代理和中国保健品代理,生意上了轨道,资金比从前打工时累积得更多。  她说:“去了甘肃和福建贫困地区,我有了一种强烈的理念,我要更积极赚钱,给中国贫困地区多一点援助。”  新闻中的徐楼学校,本是村民集资2万元,在村里的公家地上兴建。不料,村干部把钱挪作他用,建筑工头收不到钱要告上法庭,村书记便连地带校卖给一个生意人做牛圈养牛用。  消息传到12名教师耳中,如晴天霹雳,他们决定从生意人手中赎回学校。没想到那名生意人竟然把价格提高3倍,把用3万元买来的学校,要以10万元高价卖回给老师。  最后,这12位每月月薪只有几百元的教师,终于合力借了10万元巨债来赎校。  中国驻新大使馆教育参赞王永利,昨日知道这个消息后,对本报记者说:“中国大使馆对于新加坡女商人潘彦谚、陈合春等人对中国贫困地区学校作出的慷慨捐款,衷心表示感谢,我们认为这样的善心善举,是值得敬佩和赞颂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