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一个问题:
有两个局域网A、B
a电脑在A局域网内,b电脑在B局域网内,
我现在可以过外部的一个服务器c来转发数据,让a和b可以通信。
但是我想知道,如果不通过c,直接让a和b通信?我用的是Indy组件,各位高手可以大概讲一下实现原理吗?

解决方案 »

  1.   

    用ICS控件吧,可利用SOCKS5来通过代理
      

  2.   

    欢迎大家加入DELPHI程序员群1805366 ,一起交流技术!
      

  3.   

    唉,求人不如求已,苦发多贴,仍无人应答。谢谢各位参与,1我已经自己找到一篇答案了,将原文公布如下,还未实际代码测试,待测试成功后再发源码上来: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  不同局域网内经Internet的P2P通信技术总结作者: jmcooler整理 | 日期: 2004-07-31 | 已阅: 5855 次以下将要用到一个叫做NAT的重要名词,先做点解释。
    NAT 是Net Address Translation(网络地址转换)的简称,就是说,局域网通常靠一个具有公网IP的代理网关服务器连到Internet共享上网。局域网内的机器并不具备公网IP地址,它只有内网地址,假设它要和Internet上的HTTP服务器通信,代理网关便会新建一个端口来和这个网内机器关联,并通过这个端口来和HTTP服务器交换数据。最终,网内机器->代理网关->HTTP服务器,在一个会话期间,各自的端口保持了映射关系,特别是代理网关和网内机器的端口映射,使得代理网关不会把接收到的数据向网内转发时,发错了机器。
    局域网内的机器在网关处,就是靠NAT来映射端口并实现Internet连接,因此,NAT也直接被称为“端口映射”。端口映射之后,在一个会话期间保持,对于TCP连接是直到连接断开才销毁,而对于UDP,却存在一个不定的生存期,例如2秒。如果两台机器A和B,分别处于两个局域网内,它们要通过Internet通信,这就是P2P(点到点)连接通信。
    目前的Internet使用IPv4协议,采用32位IP地址,主要被用来进行C/S形式的通信,需要共享的资源集中放于Internet服务器上。 IPv4对于P2P分布式资源共享的支持,极不友好。首先,32位IP地址已经不敷使用,公网IP地址日趋紧张,只能使用局域网共享公网IP的方式,局域网正是为了临时应对IP耗尽而出现的,长远的解决办法是研究IPv6。其次,分别处于两个局域网内的机器要通信,由于对方没有公网IP,直接呼叫对方是不可能的,必须借助第三方“中介”(机器或者软件)间接地连通,解决办法下列几种:
    第一:实现局域网内的数据链路层协议,就是写一个类似于TCP/IP的协议,由它来代替Windows系统里的TCP/IP协议,由它直接基于网卡硬件获取数据。这是十分复杂的。
    第二:用Internet上的公网服务器中转数据,但对于大数据量的中转,显然受到服务器和网络的负载极限的限制。
    第三:依靠Internet上的公网服务器做“媒人”,将这两台分别处于不同局域网的机器相互介绍给对方,在它们建立连接之后,服务器即脱离关系。这种方式下,服务器把A的NAT端口映射关系告诉B,又把B的NAT端口映射关系告诉A,这样AB相互知道对方的端口映射关系之后,就能建立连接。因为A和B各自的端口映射关系是靠各自的代理网关动态建立的,动态建立的映射端口不得不告知对方。
    第四:上面的第三种办法,也可以采用静态端口映射方式,这样就不需要中介服务器对A和B做介绍。在各方的代理网关上,可以在代理工具里将某个端口(如1350)和局域网内的某台机器(如内网IP为 200.200.200.100,端口1360)做好静态映射,这样,代理网关会自动地将出入于1350端口的数据发往200.200.200.100的 1360端口。当然,通信之前,必须对对方的端口映射关系做配置。有多少台网内机器要通信,就得映射多少个不同的端口,同时在另一个局域网内的机器就要做多少个配置。在局域网内搭建HTTP、FTP等服务器就是通过静态映射端口来实现的,这个端口一般不是HTTP、FTP的默认80和23,所以对这类站点的访问往往会在URL里加上端口号。
    由此可见,上述前两种办法在简单应用中是不可取的,只有后两种可行。它们又各有缺点,第三种动态映射端口,需要增加中间服务器,第四种静态映射端口,在需要通信的各方机器很多的情况下,做手工端口映射和配置都是很繁琐的,并且一方添加一台机器,就需要在其余对方增加配置。
    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推想的,然而其可行性还必须经过测试。可以这样设计,为了让所有通信机器彼此知晓并定位。我们可以在局域网里,只对一台机器在代理网关处做静态端口映射,本局域网内的机器都向它登记。而两个局域网各自只做一项对对方的映射配置。两个局域网之间,没有静态映射端口的机器要通信,就靠有映射的机器来担当“介绍”。
    就局域网和NAT的问题实际上还很多,比如各自的局域网的结构不同,局域网里可能又有子局域网,局域网可能是NAT代理结构,但也可能是HTTP代理,Sock4、Sock5代理等结构,NAT又分严格的和非严格NAT,严格NAT限制很多,更不便于P2P。不过,软件不能实现的地方,可以考虑改变硬件结构,例如将严格NAT变为非严格NAT。如果硬件改变不得,那么Internet整体上就有10%的系统不能实现P2P,除非等到正处于研发的IPv6协议出来。
    P2P要解决的唯一技术难题是如何发现、定位和寻址对方,就是如何穿透NAT、HTTP、 Sock等代理和如何穿透防火墙找到对方并建立起通信的问题。由于绝大多数局域网是NAT代理结构,所以前面对NAT论述比较详细,也是网上讨论最多的话题,相比之下,穿透Http、Sock代理就简单一些。此外,穿透NAT发现对等点的办法还有一些,例如多播,但由于现有Internet对多播并不友好,同时多播是无连接和不可靠的,其实现有难度。
    许多软件都是按照上述一些技术实现了P2P通信,著名的有MSN、QQ和BitTorrent下载软件等。
      

  4.   

    实际上,围绕P2P通信,尤其是两个不同局域网间的P2P,已经有许多的P2P协议和开发包涌现。例如,Sun公司以Java写的开发包Jxta,微软在 Windows XP平台上有P2P的β版开发包,Intel公布.Net平台上的P2P应用开发工具包,放到微软有关.Net平台的新闻站点www.gotdotnet.com上供用户免费下载。但是利用它们来开发程序,非常繁琐,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实现完成功能就可以了。
    如果想研究得更深入仔细,请从Sun公司的网站和微软网站下载开发包,或者在Google里
    搜索协议和开发包。下面其实有两个实例,讲述连通的过程,包括简单伪代码。
    我们不希望在IP层实现我们的P2P,而是希望在应用层,利用Windows提供的Socket建立P2P,至多下到用原始Raw Socket来写P2P。
    首先看,我们对于公网有服务器做“中介(非中转)”的P2P怎么实现。原理讲述:
      例如AB两台机器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局域网后,由Server做中介,先看连接过程。
      A首先连接服务器,采用UDP发包给Server,这个包包括了A的用户信息,类似于QQ的
    QQ 号、呢称等。Server方,可以用CSocket::GetPeerName()得到A的IP及端口,但得到的IP和端口应该是A的代理网关的公网 PublicIP及其映射端口NatPort,该映射端口就是A的代理网关为A的本次UDP通信临时分配的Nat端口。可以断言,得到的端口一定不是A的内网IP和内网UDP端口。
      服务器然后将A的公网IP、映射端口、用户信息等保存到(内存列表或者数据库),这样标志着A已经上线。服务器马上将其它在线的用户信息发回给A,包括其它用户的代理网关的公网IP及Nat端口。A同样将在线用户的这些信息保存并显示为列表,期待A用户做出选择。
      对于B,同样有上述的上线过程。
      当A用户做出选择,要和在线的B用户通信时,A首先发UDP包给B的公网IP及Nat端口,并立即发一个UDP包给服务器,让服务器去通知B,叫B给A也发一个UDP包。
      换句话说,1、A发包给PublicB, 2、A发包给Server,3、Server发包给PublicB,4、B发包给PublicA。
      上面的叙述用到了"Public"字样,它代表代理网关的公网IP及其映射端口。
      
      由于A和B各自的网关都保存了各自的端口映射关系,发到网关的数据,网关会按照这个映射关系转发给A和B。
      当A和B都分别收到对方发来的UDP包以后,连接宣告成功,服务器即可以脱离,AB即可以用UDP通信。  何以如此麻烦?  A在发UDP包给Server上线时,A的网关(A.Gate)就分配一个Nat端口(A.NatPort)给A,用于A和Server间的本次UDP会话,但A的网关明确标记,这个Nat端口,仅能用于A和Server之间的UDP通信,不能挪着它用。并且,这个临时分配的端口,只能保持一个很短的时效,也许是一两秒吧。这个时间内,如果A与Server没有任何通信,那么这个映射端口就宣告无效。下次,A和Server又要通信时,A的网关又会重新分配一个新的端口。这段表明三点:
      1、A与Server的通信,需要A网关分配Nat端口来中转。
      2、Nat端口只能用于A和Server间的通信。
      3、Nat端口存在生存期,长时间A和Server无通信,该端口即宣告无效。
      就是这些麻烦,使得我们的连接过程必须绕很多弯。
      A和B的通信,就是借助事先AB分别与Server连接时,在各自的网关处建立的端口映射来通信。为避免上面的2、3点麻烦,A和B在初次连接时,必须几乎同时向对方发包。
      如果A、B不同时发包给对方,它们各自的网关就会虑掉对方的包,因为该包不是Server发来的包,叫做不请自来的包。
      并且,即便AB各自的网关不虑掉非Server发来的包,它们各自的Nat端口也有一个时效。那么A与Server,B与Server就不得不发心跳包,以维持各自的映射端口,保证其不失效。
      上面的过程中,如果A和B建立连接失败,可以循环这个过程,直到一个有限的次数之后,仍不能连接则宣告失败。
      

  5.   

    :)
    我建了一个群,欢迎兴趣于P2P及socket编程的兄弟们的踊跃加入
    群号:12800027
      

  6.   

    突破NAT还是需要C作为中间媒介的不可能完全没有C的情况下通的
      

  7.   

    ,木有c那是不可能地,只是c是做连接中介还是数据中转的问题。
    p2p不打洞怎么穿NAT??????????
      

  8.   

    无论如何,一开始都要经过C,AB在C上记录各自的打洞信息:IP、端口,然后从C上获取对方的信息,再建立起连接
      

  9.   

    这里有源码
    http://2ccc.com/article.asp?articleid=1993
    http://www.ppcn.net/n1306c2.asp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