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华为打工的日子--   作者:沉思的果冻 提交日期:2003-12-12 23:40:00  ——只是为了记录     我从北京回来,告别了尚在学校的同学。在这样一个冬日里,天空高远清朗,
街道上,绿灯闪过,成群的自行车收到无声的指令,黑压压的人群于是慢慢的往前
移动,奔向生活指引的方向。   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,只是,我要离开华为了。2年多的时间,对漫长
的人生而言或许算不上什么,但是对我来说,却是从校园的云端到社会的地面坠落
的过程,是我性格重塑的过程,是从自以为是到深感无知的过程。我享受了风声在
我耳边呼啸的快感,我感觉到了从云端坠向地面的痛楚。很难总结这一段职业历程
到底给了我什么,我只是想通过回忆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。
  作者:沙哇 回复日期:2003-12-13 00:26:38   卖什么关子啊,俺给大家写好了,01年8月俺去了华为,02年11月的某天,俺走
了。大家有没有兴趣啊,俺可以写得很精彩得。作者:沙哇 回复日期:2003-12-13 00:29:01   楼猪,你得qq,可以讨论讨论么??    作者:沉思的果冻 回复日期:2003-12-13 2:15:51   (1)   在上大学以前,我一直是个好学生。简单的说,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,在n次
期末考试中,90%是全班第一名,剩下10%是全校第一。高考结束后我去北京继续
good good study,day day up。      事实上,我没有坚持下去。我的大学念得一塌糊涂,学习成绩一直在70分左右
徘徊,就像人的体温忠实于36.5一样。唯一考得很好的一次是《通信原理》,95分
,当时班上有1/3的人没有过;唯一考得很差的一次是《中国革命史》,52分,——
因为考试那天去晚了,只留第一排的座位,没法作弊。后来我在反思自己高中、大
学两个阶段悬殊巨大的表现时,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,书
中记录了几个人缤纷各异的生命体验,其实无论托马斯特丽莎等人有着怎样的生活
态度,他们始终无法摆脱家庭和少年生活带给他们的影响,或者一味沿承,或者刻
意背叛。我知道,19岁那年开始,我不想做一个好孩子了。     我家在乡下,很穷。记的特别清楚,大一那年有一天下雨,我和同宿舍的朋友
去上课,脚上的球鞋被打湿了。他很好奇的问我:你为什么不穿皮鞋?     直到现在,我还是认为钱没有什么多大用处,也许是我从来没有拥有过很多钱
的原因,——就像武功式微的江湖人肯定不知道身为东方不败号令群雄的妙处。我
认为,钱的唯一用途,是可以让我们获得自由。   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钱,或者说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,从大一下半学期我就开
始打工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帮学校的一位老师接送孩子。若干年以后,当我在报纸
杂志上屡屡看到这位吕廷杰老师关于电信业纵横捭阖的评论时,总会想起他看到孩
子的成绩单时脸上沮丧的表情。这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对比,它让我知道治大国和
烹小鲜的难度是不一样的,——后者往往要困难很多,就像我们的吕老师知道很多
关于我国电信业发展的症结所在,却不知道怎么样提高自己孩子的成绩一样。      后来我还送过报纸,卖过菜,刷过墙。其中关于刷墙的经历是我一辈子都无法
忘记的。作为业余民工,我们要把旧寝室的墙皮刮掉,然后刷上新的腻子,其意义
类似于mm化妆。在当时的我看来,在墙上刷上腻子并且没有一丝划痕,是无法做到
的,但是事实上,我做的非常好,付出的代价只是晚一点睡觉。现在想想,那七天
是我经历的第一次炼狱,疲劳、绝望,目标就在眼前又彷佛永远无法触及,后来我
在华为无数次的体会到了这种感觉。      大二时,我加入学生会,同时坚持打工,只是工作性质有些改变,为系机房的
老师维修机器,同时帮老师带大专班的C语言课。再后来,我担任系学生会办公室主
任,兼任文娱部长,还和几个同学创办了文学社,用打工所得翻印自己写的东西,
然后在校园里发放,一方面满足表达自己的欲望,另外还想借此找个志同道合的mm
,以期得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。     大三的时候,在工作和考研两条路上,我选择了工作,——因为我不想再学习
了。现在想想,这也许是我作出的最为错误的决定,这个决定使社会多了一个夸夸
其谈的销售,少了一个脚踏实地的研究者。     在大四上半学期找工作以前,我们有一大断的空闲时间,真正的long vacati
on。我们几个从学生会中退下来的人开始自己创业。当时网络或者电子商务的概念
像晃荡过的啤酒刚打开时涌出的泡沫,喷薄得到处都是,我们身上也因此沾染了一
点啤酒的味道。我们的公司是一个网站,当时的想法是,成立一家以电子商务为实
体的公司,主要经营方向是:   1、以北京高校群为依托构建网上最大的旧货交易市场,公司收取中介费用;
   2、以北邮、北交和北航等高校的人力资源为依托,面向社会承接软件工程,
公司负责高校人力资本有序、高效的输出,同时创立品牌。   公司成立之初,主要成员有5个人,网站就叫做“有间货店”,好像取自周星
星的《鹿鼎记》“有间客栈”。     “有间货店”的网络平台在一个星期内搭建完毕,并且进入正式运作。我们在
各个宿舍楼贴广告,并且在小松林广发传单。当时正值96届毕业前夕,很多人要处
理一些旧东西,网站人气很旺。   在经营过程中,我们很快发现问题所在,“有间货店”在买卖双方交易中所处
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,我们能够盈利的前提是必须能够对买卖者的信息量进行有效
的控制,比如物品、买者卖者的联系方法以及价位,这些信息应该是由我们掌握,
而不是对于双方都是透明的,否则“有间货店”就成了公益平台,信息流和物流就
无法形成良性循环,那么“有间货店”就不能够自我生长,必须有不断输入的资金
来维持它的费用,支付不菲的广告费和网站空间租赁费。   于是我们开始外出觅食,找公司拉软件工程的业务。接了几个小单后,我们遇
到一个大客户,那就是华为。     其实华为给我们的活很简单,就是把一个系列数据产品终端的原始资料编写成
用户手册。我在华为公司待了几年以后,还是无法理解当年公司为什么会把这个环
节的工作委托给高校的几个学生。   当年的我们因为接到这个业务而非常开心,因为报酬不菲,而且这种活看起来
似乎很简单。但是后来我们发现,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,我们花一个星期
写完手册,却花了差不多6个月的时间来不停的修改,以便达到公司的要求!!   那半年来我几乎每个星期要去一趟上地的华为北研所,让产品经理来挑刺。刚
开始是整个结构和风格方面的,再后来是一些极微小的细节,比如字体和行间距,
中间换了几个产品经理,但是风格和要求惊人的一致。现在看来,在文档管理和输
出方面稍显正式的公司都能做到,但对于当时散漫成性的我们来说,在心底是颇有
些震动的。   2000年的下半年,电信业发展达到了高峰,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拿了几个offer
,没有特别好的,都是施达康、华为、中兴、大唐之类的,还有一些运营商的,从
后来的统计来看,我们系那一届,去运营商和去设备商的大概是1:1。开“有间货店
”的5个人最后有4人去了华为。   2001年春夏两季,我在中关村的一家做视频的公司打工,任经理助理。随着8
月的临近,我的心越来越向着南方那座城市——深圳。这种向往源自对改变自己生
活方式的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