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教一下平常做设计时不是使用传统的面向关系设计的牛人,在设计这方面我是新手。
    
    我对一个需求的描述进行分析,抽取了用例,并对用例进行分析抽离出实体对象的属性。别的不说,从抽离出来的这些实体属性进行设计类图的时候,我有个困惑。
    假设将实体类设计出来了,由于最后在表设计或其他具体实现上的原因(比如有必要的冗余),又要返回来修改这个类以满足要求。
    这个过程我很郁闷,如果是过程是:
需求分析(用例)->设计类->设计表,
那可能会出现 
修改表->修改类 
这个过程,既然这样,为什么不直接 
需求分析(用例)->抽离实体属性,设计表 -> 设计类
好吧,我承认这不是传说中的面向对象设计,但这样的过程确实要比传说中的面向对象设计舒服多了。    有牛人分享一下经验,或者提供一下这方面的资料(实际案例)参考一下,不胜感激. 

解决方案 »

  1.   

    这个又回到了先有表还是先有类的问题上了1、先设计表,相信多数公司都这么做,为什么会这么做,比较复杂,难以说清2、先设计类,更符合OOP的思想,而且数据库都是关系型(这个问题别和我争,没有意义)
      

  2.   

    楼主项目的一般过程分为,需求调研 --- 需求分析说明书  --- 概要设计 --- 详细设计 --- 编码 --- 测试  -- 发布。
    而关于类图和数据结构图的设计我们应该放在详细设计,在相信设计阶段我们需要定义好每个功能模块所需要的类,以及类中的方法,并模块的类图,时序图,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了每个功能模块需要的类和方法了,然后在设计数据库,以及数据库所对应的实体类,一般项目流程都是这样。楼主需求分析(用例)->设计类->设计表 你这部中的设计类所指导是设计项目中每个功能模块我需要的action,service,dao,facade以及实现这个模块,每个类中所包含的方法。
    然后我们在设计数据表的时候,在会去设计数据库表所对应的实体,以及每个实体中所包含的属性。